郑学召,汉族,1977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教授,博士学历,现为yl7703永利消防系副主任,矿山救援技术研究所所长。从教二十余年,坚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将全部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一线工作中去,进取钻研,无私奉献,成绩显著。
传承“精彩精神”,坚守“生命至上”信念
心中秉承“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校训和“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传承“精彩精神”。继承和发扬我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著名煤矿安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西安科技大学徐精彩教授的“精彩精神”,十余年致力于矿山应急救援设备的研发和应用。参与现场矿山救灾工作20余次,特别在山东平邑石膏矿“12·25”坍塌、山东栖霞笏山金矿“1·10”爆炸、新疆丰源煤矿“4·10”透水等事故救援中,作为课题组主要成员第一时间携带自主研发的钻孔生命信息探测装置昼夜兼程、紧急驰援、争分夺秒、全力施救。根据现场救援指挥部要求,面对不断变化的新情况,与时间赛跑,24小时不间断监控探测,全力搜寻井下被困人员。最终通过垂直救援钻孔成功搜寻到被困矿工,为钻孔施工人员搜救提供可视化探测设备与技术支持,为成功营救被困矿工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了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和各级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赞扬,充分彰显了“西科力量”,用实际行动再次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
潜心科研,学术成果显著
多年来,依托西安科技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研发了钻孔救援生命信息探测仪、消防侦测机器人、煤田火区侦测机器人、矿用救援无线通信装置、矿用本安型计算机等矿山应急救援通信装备,相关装置授权专利63项,矿用安全标志证书16个。主持国家重点研发任务项目、陕西省自然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纵向课题5项,承担或参与校企合作项目20余项,成果先后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1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1部。主持起草的标准《矿用钻孔通信装置》获批2019年度国家能源领域标准修订计划项目,同时主持开发的救援钻孔多元信息侦测装置,已经被收录到国家级应急救援基地装备清单,进行全国范围推广应用,研究成果累计创产值上亿元。
爱岗敬业,坚守教育第一线
作为全国“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成员之一,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引,推动“新思想”、“三进”工作,坚守意识形态主阵地。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把思想觉悟的提升放在首位,认真学习党的重要理论和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不断丰富政治学习的理论体系,增强自己的知识储备,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于2018年、2020年西安科技大学师德考核中被评定为“优秀”。
忠诚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火热激情,一直坚守在教育第一线。主动担任第一届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本科生班主任,从大一阶段就给学生们树立正确价值观和科研观。近三年先后给本科生授课有《防爆学》、《应急管理概论》、《矿山应急救援》、《安全科学与工程导论与前沿》等4门课程;以及课程设计、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系列实践教学,还承担了硕士研究生《灾害应急救援技术》年均教学工作量为316学时。在本科教学中针对课程的学科特点,精心细致备课,适时检测,掌握反馈信息,把好教学环节的每一关。在研究生培养中从论文选题、实验方案及后期定稿都全程指导,让学生发现问题所在,及时止损与调整,使论文写作得以顺利完成。
关爱学生,言传身教
教师的仁爱之心是以师生相互信赖为基础的,这种信赖是尊重、理解与关怀。在教学工作中不仅严格要求自己与学生,更注重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对于存在的迷茫与困惑,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多年来,课堂上没有发生过迟到早退等不良现象,从未出过教学纰漏,教学效果良好,得到历届学生的认可与好评。把学生看作独立完整的社会人,能够以人为本,因而在教学培养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学生都得以充分发展。
在本科教学中,爱岗敬业,勇于实践,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改进自身的授课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带领研究生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和现场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2019年指导本科生获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省级立项,2019年指导研究生获“西安科技大学第1届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新设计”二等奖1项,2019年指导研究生获“第二届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校三等奖。指导研究生13人,其中2人分别获国家奖学金和赛玲珑项目奖励,2人的学位论文也被评选为西安科技大学优秀硕士论文。并且,积极鼓励支持学生出国交流,有2人前往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交换学习,开拓学术视野,丰富人生经历。在出国学习期间正值疫情蔓延,及时通过电话或视频沟通交流,了解学生最新状态,缓解学生焦虑情绪,才得以顺利完成学业任务。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郑学召老师不仅在学业上对学生精心教导和谆谆教诲,还教会学生如何面对解决困难,生活中如何为人处世。从教二十余载,他一直坚守在三尺讲台辛勤耕耘,开拓创新,默默奉献。